1. <sup id="digcp"><small id="digcp"></small></sup>
      <ins id="digcp"><video id="digcp"><optgroup id="digcp"></optgroup></video></ins>

      <output id="digcp"></output>

      當前位置: 政策解讀> 媒 體

      “公園+”為市民帶來“小確幸”

      • 時間:2023-02-20 16:17:02
      • 來源:連云港日報
      • 閱讀次數:
      • 字體:[ ]

      城市公園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,港城歷來重視公園綠地及配套設施建設。據市住建局綠化監管處處長王雅麗介紹,近年來,我市先后出臺《連云港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》等規范性文件,明確全市公園綠地建設依托“山、海、河、濕地”交融環抱的自然生態基底,構建“一灣、兩廊、十帶、多點”的生態空間結構。蒼梧綠園就是開放共享成功實踐的公園綠地,成為人們認知植物的科普天地,這里還配備健身器材和大環型綠道,每天來此晨練和健身的市民超過5000人次,人們還可以進入園內“城市書房”,于書香中聆聽大自然的聲音。

      獨具特色的在海一方公園緊依大海,是藍綠搭配的開放式城市公園,進入這里的游客既可欣賞綠樹芳草,又可淺嘗趕海之樂。郁洲公園、櫻花園和青口生態公園也很好地實踐了“公園+”的理念,讓廣大市民在休閑健身中寓教于樂。北固山生態公園、新浦公園、朐園和青年公園除健身休閑外,人們在這些公園還可以享受普法或廉政教育,創智綠園、新絲路零點公園則傳達了“海綿城市”的科學理念,“公園+”的理念讓休閑變成了潛移默化的有益教育,成為市民的“小確幸”。

      早年建設的西小區新海苑及南小區玉蘭園等口袋公園別具匠心,是社區居民休閑健身的上佳場所,一些口袋公園如玉帶河路海棠園等,還成為市民法制教育和認知植物的科普園地。目前,全市不同主題和功能配置的口袋公園已達167處,由此提升了公園綠地服務圈和綠化覆蓋率,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,城市公園綠地的綠色生態正與市民生活深度融合。


     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